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以光影之筆繪金戈鐵馬

2020年08月05日10:1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光影之筆繪金戈鐵馬

  【文藝觀潮】

  軍事實踐是藝術創作的前提和基礎,而藝術創作則是對軍事實踐的提煉和升華。中國日益發展的國防工業,為中國軍事影視邁向“重工業水平”奠定了基礎,而軍事影視及其創造的文化軟實力,則成為國家、軍隊最佳的形象大使,它們不僅反映了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的跨越式發展,展示了科技強軍興軍的巨大成就,也展現了中國軍隊的使命任務與責任擔當,塑造了中國軍隊正義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

記錄國防故事 見証強軍之路

  回顧中國軍事影視發展史不難發現,軍事影視不僅再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93年來所走過的光輝歷程,也再現了我國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實現的歷史性跨越,彰顯了科技興軍對於我國國防事業以及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更折射出了在這個過程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堅忍的精神意志,以及非凡的智慧與創造才能。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革命戰爭年代的歷史,是一部以劣勢裝備戰勝強敵的歷史。“小米加步槍”,不僅是對艱苦奮斗作風的頌揚,也反映了人民軍隊早期成長過程中武器裝備水平較低的事實。影片《百團大戰》(2015)中再現了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作為抗戰時期八路軍最大的武器生產基地,黃崖洞兵工廠其實隻能進行簡單的武器裝備維修和步槍等輕武器生產。缺乏火炮等重武器,輕武器彈藥奇缺,一直是困擾我軍的難題。在影片《董存瑞》(1955)中,董存瑞剛參軍時便因在戰斗中“揮霍”了配發的10發子彈而受到批評,而在電視劇《亮劍》(2005)中,缺少炮火支援的李雲龍不得不使出“手榴彈雨”的奇招才打敗了日軍山崎大隊。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戰場繳獲一直是我軍早期武器裝備的主要來源。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家底多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繳獲的。影片《開國大典》(1989)重現了開國大典時天安門閱兵的盛況,但少有人知的是,受閱裝備中的95%都是從戰場繳獲的。以繳獲為主直接導致了我軍武器裝備的繁雜,比如槍炮就有100多個品種,80多種口徑,產自幾十個國家,被稱為“萬國牌”,而且步兵武器裝備多,海空軍武器裝備少,整體質量、性能水平偏低。

  正因如此,新中國高度重視國防和軍隊建設,尤其是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在經歷十年左右以引進和仿制為主的起步階段之后,我國武器裝備體系初步實現了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雜式到制式,從以輕武器為主到以重武器為主,從步兵到諸軍兵種的一次飛躍,這也在我們的影視題材作品中有所體現。

成就經典人物 成為市場擔當

  從1960年到1970年末,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進入自力更生、自主發展的階段,取得了“兩彈一星”這一令世界震驚的巨大成就。多年后,影片《橫空出世》(1999)、《絕密工程》(2017),電視劇《國家命運》(2012)、《激情的歲月》(2019)等影視作品為世人揭秘了“兩彈一星”背后的故事,展現了“兩彈一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廣大官兵、科研工作者在人跡罕至的茫茫戈壁,在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后,最終創造了震撼世界的東方巨響。中國僅用十幾年就完成了“兩彈一星”項目,創造了世界上尖端武器研制時間最短的奇跡。

  “兩彈一星”對於中國人的意義,還在於在鄧稼先等科學家身上所體現的舍身忘己的家國情懷,以及獨立自主、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在《無問西東》(2017)、《我和我的祖國》(2019)等影片中,當主人公向著大漠深處毅然行進,當他取下帽子顯出暴露於核輻射的后果,當一對戀人近在咫尺卻無法相認甚至就此抱憾永別……銀屏上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節,不僅是上萬隱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舍身奉獻的偉大精神的注解,也是那一代人為時代奮斗作出莫大犧牲的見証。而目睹這一切的中國觀眾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兩彈一星”精神的含義,也能激發億萬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前進。

  進入新世紀,我軍加快實施科技興軍戰略,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加速推進,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更是進入了一個快車道。在作戰牽引、體系建設、創新驅動、素質至上、實戰運用、軍民融合、人才優先的跨越式發展戰略指導下,中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成就卓著。這些發展的新成果,在新世紀以來的軍事影視作品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呈現。如《突出重圍》(2000)、《士兵突擊》(2006)以及《我是特種兵》系列(2011—2013)等電視劇,展現了陸軍將士的風採。而集大成之作則是2015年的影片《戰狼》,《戰狼》是新世紀之后第一部獲得市場成功的中國當代軍事題材電影,基於軍事動作片的定位,片中出現的主要是步兵、裝甲兵和陸航裝備。

  兩年后,影片《戰狼2》創造中國電影票房新紀錄,片中發射導彈一舉決勝的海軍052D型驅逐艦,正是中國海軍的新型主力戰艦之一,而片中亮相的其他新型艦船還包括071型船塢登陸艦、054A型護衛艦等,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還在片中獻出了銀幕首秀。在2018年的《紅海行動》中,除了054A型導彈護衛艦、071型船塢登陸艦,還出現了904型運輸補給艦、039A型常規潛艇以及726型氣墊登陸艇等新型裝備的身影。這些作品,連同《旗艦》(2008)、《火藍刀鋒》(2012)等電視劇,共同見証和記錄了人民海軍逐夢海天、走向深藍的堅實步伐。

關注科技興軍 展現責任使命

  2000年以來,關注空軍發展、展現空軍使命的影片不斷涌現。《沖天飛豹》(2000)講述了新型殲擊轟炸機“飛豹”試飛定型故事。《殲十出擊》(2011)展現了殲-10戰機,這款由中國人獨立開發、自主研制的新型戰機的列裝,使我空軍形成了以第三代戰機為骨干的空中武器裝備體系,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意義。而2017年的影片《空天獵》,更是對人民空軍裝備發展和實戰能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剛列裝不久的“大國重器”殲-20、運-20更首次以戰斗姿態出現在銀幕上。這些中國戰鷹掠過天際,展示了中國空軍強勁的發展速度和強大的體系作戰能力。

  而影片《飛天》(2011)、《我和我的祖國》(2019)、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019)中展示的中國航天員選拔、神舟十一號飛船、國際空間站等故事情節,不僅折射了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也包含著對中國航天科技的高度信心,以及對中國軍人非凡勇氣與能力的高度信任。在《導彈旅長》(2002)《石破天驚》(2006)《天嘯》(2008)等電視劇中,中國導彈部隊的神秘面紗被揭開,中國觀眾得以直觀了解我火箭軍(原第二炮兵部隊)的發展成就,展示了大國長劍,核常兼備,威震蒼穹和火箭軍強大的戰略制衡能力。

  科技興軍,助推中國軍隊的騰飛,而影視藝術則為這個騰飛賦予了更具感染力的動人力量。從《南征北戰》《地雷戰》《地道戰》到《戰狼2》《空天獵》《紅海行動》,透過光影藝術的折射,可以看到通過科技興軍,憑借幾代科技工作者的艱辛付出,中國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已實現了從“小米加步槍”到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作者:詹慶生,系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教授)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