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見義勇為被歹徒報復捅4刀 因無人作証苦等24年

2020年07月29日10: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男子見義勇為被歹徒報復捅4刀 因無人作証苦等24年

張杰站在當年案發現場樓下。

老虎

收到判決書后的那幾天,張杰畫老虎更瘋狂了。入伏后,開封的天氣悶熱,他居住的舊城區正在翻修道路,空氣裡混雜著塵土和水泥的味道。家裡客廳沒空調,有時他一整天都伏在餐桌上作畫,肘下墊著收集來的超市促銷頁和男科醫院廣告,這些油光的紙張被汗水浸透,磨損掉色。

第一次到他家時,我很難確定眼前是不是一間真正的客廳。因為房子在整棟樓的拐角處,“客廳”呈三角形,除了一張焊接過桌腿的餐桌、幾把簡易的凳子外,再也裝不下別的物件。

他在客廳牆上圍了一圈鐵絲,用來挂畫。房間太小,畫的老虎又太多,隻能層層疊疊地挂著。偶爾一陣風吹來,“老虎”呼呼啦啦地飄起來,橫的、豎的、凶狠的、溫順的,還有看起來“呆頭呆腦”的習作翩然顯現。

最外層的新畫上,右下角都多了兩個篆字章印。官司勝訴后,他花60多元錢刻了章。他自豪地介紹,兩方印章,一方是“見義勇為者”,另一方是自己的名字。

蓋下這塊“見義勇為者”的印章,他等了24年。根據法院認定的事實,1996年4月一個下午,21歲的張杰騎車去離家不遠的迪士高舞廳,撞見5個流氓欺負兩個女孩,他出面勸止卻遭報復挨了4刀。

事后,兩個女孩消失不見,傷人的歹徒也沒抓到。誰也不相信,平時被大家戲稱像“小妮兒”(河南方言,指女孩)的張杰會那麼勇敢。缺少見証的“見義勇為”逐漸成了空談、牛皮,變得越來越飄渺,最后隻存在於他和父親的爭吵裡、他深夜的夢中。

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其中一個被救女孩的下落。輾轉尋找后,他再次出現在對方面前。時隔20多年,當時的兩個年輕人如今已經步入中年,張杰想聽到問候和感謝,卻沒得到任何回應。

心中壓抑多年的委屈、憤懣終於爆發,這之后,張杰決意要為自己正名。去年10月,他把這個當年獲救的女孩告上法庭,要求賠償他因救人受傷造成的經濟損失,金額為10元。

今年6月,他勝訴了。接下來幾天,他沒日沒夜地畫老虎,送給採訪過他的記者、前來慰問的企業家,以及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人。每幅畫都蓋上“見義勇為者”印章,他說靈感來自他鐘愛的電視劇《水滸傳》,“打虎者武鬆”是他心中的一個英雄。

現在,他也幾乎成了一個英雄。官方對他“見義勇為”稱號的認定還在申辦流程中,當地媒體已經把他的照片放到頭版,佔了整個版面,標題是《英雄不哭》。採訪期間,我碰到一家企業登門拜訪,他們站在張杰家逼仄的客廳裡,嘴裡不斷強調著此行的目的——“向英雄致敬”。

我無法確信他能否被稱為一個“英雄”。他缺少上進心,甚至有些懶惰,喜歡怨天尤人,因此我一度懷疑他“見義勇為”的真實性。至少,他與我心中“英雄”該有的樣子相差甚遠。

他的缺點太多,以至於會讓我忽略掉他的善良,忽略掉他比很多人更有正義感,更勇敢。數日以來我聽他說過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太不容易了”。

張杰正在畫虎。

到開封的第一天,張杰和我約在大相國寺門口見面。在道路隨意延展的老城區,他實在無法提供自家的具體位置,這些家門口的千年古跡是最好用的路標。

張杰的體型算得上挺拔,一米八多的個頭,肩膀厚實。因為脖子有些前伸,再加上下身那條略顯肥大的米色休閑褲,他整個人看起來竟有幾分瘦弱。褲子有鬆緊帶,但他還是扎了條皮帶,深色T恤塞進褲腰,沒有太多皺褶。

隻要出門,他就會戴上一頂鴨舌帽,用來掩蓋已經謝頂的腦袋。天氣太熱了,他不一會兒就要從褲兜裡掏出隨身攜帶的手帕,摘下帽子,擦拭頭上的汗珠。

從大相國寺門口出發,穿過一條熱鬧的巷子,在一棵大榆樹下拐彎,就到了張杰家。他邊走邊向我介紹,這條每天都要經過的巷子,原本是條河,北宋年間兩岸青樓林立,胭脂粉黛把河水都染了色,所以叫胭脂河。

如今,這條街匯集了早餐店、肉鋪和干菜店,幾個老板躺在椅子上百無聊賴地搖著蒲扇,等待顧客上門。裁縫直接把縫紉機搬到門外,戴著眼鏡頭也不抬地趕制衣裳。

巷子的另一側是一處考古現場,換上破碎錘的挖掘機正在叮叮咣咣地拆除地面上的建筑。

張杰的房子在一棟老舊的居民樓裡,樓下小花壇邊上總有幾個老年人,坐著或躺著,有時遇到熟悉的大爺大娘,他們會主動跟張杰打聲招呼:“上班去啦?”

“是嘞,是嘞。”張杰笑著回應。

實際上,他現在並沒有固定的工作。他把手機號挂到網上,注明可以承接“家具安裝維修”業務。但來電寥寥,至少在我採訪的4天裡,他沒接到一單生意。

他家到處都是一個獨居男人的生活痕跡:整套房子沒有任何裝修,除了客廳,還有3個小房間,其中一個是他的臥室。陽台上堆滿了雜物,遮住了大部分陽光。天花板上的燈泡電線太長,胡亂地卷成一團,垂在半空中。最靠裡的房間算是“第二客廳”,擺了張雙人沙發,上面覆蓋一層薄灰。另外一間屋子用來堆放雜物,找不到下腳的地方。

還有一些痕跡沒能抹掉:客廳門后面貼著一張小孩子的身高表,最高的刻度是160厘米。再往上,有一個藍色的卡通貓頭鷹鐘表,是這屋裡難得的亮色。

家裡唯一像樣的裝飾品,是挂在過道牆上的一幅書法作品。那是張杰結婚時,父親送他的禮物,“專門向人求的”。裝裱過的書畫鑲在玻璃鏡框裡,有半扇門大小,上書兩個剛勁的大字:勤奮。

“可能是他覺得我不夠勤奮吧。”張杰坐在客廳餐桌旁,背對著那兩個字說。

“那件事”

他把自己的“不夠勤奮”歸咎於那場事故。事實上,在他看來,自己的一切失敗和不如意都與1996年的那個下午有關:“有個詞叫‘蝴蝶效應’,那件事就是蝴蝶呼扇的翅膀。”

不只是人生,他的記憶似乎也被那場事故分割。越靠近那個下午,記憶就越清晰,他也更願意提及。至於“那件事”往后20多年的生活,他更願意一語帶過。

“那件事之后呢?這20多年你過得怎麼樣?”一次談話中,我忍不住打斷他已經重復多遍的關於那天下午的描述。

“這不重要,也沒啥意思。”他被我從激昂的狀態中拉出來,一瞬間面露慍色。

從他反復的講述,以及法院的判決書中,我拼湊出那個1996年下午的樣子。1995年職高畢業后,張杰接了母親的班,去印刷廠工作。出事那天,他正在輪值夜班,白天都是空閑時間。

當時他的一個表哥跟人合伙開了一家“迪士高”舞廳,在那個年代,這是最受年輕人歡迎的娛樂場所之一,張杰說他也去過“四五次”。出事的那個下午,他和之前一樣,騎車去舞廳“聽歌”,准備去打發掉無聊的時光。

在另一個版本裡,法院的判決書顯示,當時舞廳的保安說,張杰那段時間是在舞廳“幫忙”,他不領工資,人多時賣票,人少時負責維持秩序。

后面的故事都一樣了:舞廳在2樓,張杰到門口后,剛在外面的椅子上坐下休息,一個驚慌的女孩就從舞廳裡跑出來,急迫地向張杰求救:裡面有流氓在欺負女孩,“求求你幫幫我們吧”。

多年以后,張杰無數次回憶起這個場景,悔恨如影隨形地折磨著他。他曾后悔當時的選擇,這個“糊裡糊涂”的決定成了他痛苦的起點——他說不清當時為什麼就跟著女孩走了進去,“可能是當時太年輕,個子又大,沒怕過誰”。

事情就發生在舞廳門口,剛進門,張杰就看到一個男人正掐著一個女孩的脖子,左右各來一巴掌,周圍幾個圍觀的男青年默不作聲。女孩已經毫無反抗之力,“頭一耷拉,像個鵪鶉”。

看到隻有一個流氓,張杰多了些底氣,出面“喝止”了這場正在進行的作惡。

當年受害女孩的詢問筆錄証實了這一幕,她把張杰當成了舞廳保安,在她的供述裡,這是個短暫的過程。

“你干啥?”張杰問。

“沒干啥。”打人者說。

“沒干啥她怎麼哭啦?”

對話時,打人者鬆開了掐著女孩脖子的手。張杰這時才發現,周圍那幾個“圍觀青年”和打人者是一伙,但一切都來不及了,幾個人一哄而上,對著他一陣拳打腳踢。

已經嚇壞的女孩趁亂逃出了舞廳。張杰也想逃,他沖出門口,但被人從背后抱住。他看到有人拿菜刀朝他腦袋劈來,下意識閃躲,菜刀落在了他的右肩上。來不及反應,另一個人握著匕首扎向他。后來他才知道,匕首扎了他3刀,都在左腿上。醫院的手術記錄顯示,最深的一處刀傷達到了8厘米。

強烈的求生欲讓他忘記了疼痛,甚至短暫喪失了一切感覺。他掙脫凶手,拼了命地往外跑,舞廳300米外的警亭是他迫切想要到達的庇護所。

高中時,他曾是學校田徑比賽的亞軍,但記憶中那300米卻無比漫長。他跑下樓梯,穿過一條馬路,繞過一條河。到達終點時,他伸手去握警亭的門把手,但眼前一黑,世界安靜了。

張杰畫的老虎。

老實人

痛感在17個小時后到來。因失血過多,他昏迷到第二天上午才蘇醒。

傷口愈合得很快,但他說身體的疼痛從未消失。進入中年,他的左小腿經常無緣無故地浮腫,他因此拒絕從事一切重體力活。

印刷廠的效益不好,張杰從2000年開始就處於半下崗狀態。他找了份交警隊的工作,負責信號設備的維護安裝。兩年后,因為“身體頂不住”,辭了。

“就這天啊,讓我挖坑、抹水泥,誰受得了。”有天他和我一起坐在出租車上,車內空調很足,他忽然指著路邊的信號燈抱怨。

離開交警隊后,他結了婚,和妻子一起做家具生意,“每年收入三四萬元,就當領個工資吧”。這段10多年的經歷,他不想多談。從他簡短的描述裡,我大概理解,這應該是段相對平靜的過往——有了家庭,女兒呱呱落地,“那件事”似乎被忘掉了。

我去找了他的母親。老人告訴我,張杰沒有做過家具生意,而是在家具賣場送貨,沒干太久就因為“腰疼”歇著了。他還在超市賣過豬肉,但因為嫌味道“太腥”,也放棄了。

張杰的母親今年74歲,但比實際年齡看起來更加衰老。她的背彎到幾乎與地面平行,走路時要扶著手推車。

我在小區找到她時,是一個就要下雨的午后。她一個人坐在小區園子的長凳上,因為患過腦梗,說話有些虛弱。她有兩個孩子,張杰是老大,還有個40歲的小兒子,至今未婚。房子是老家屬院的拆遷安置房,她和小兒子一起居住。

大部分時間我倆都沉默地坐著。她總是看著前方,顯得有些惆悵。關於張杰剛剛打贏的官司,老人似乎並不在乎結果:“你說他打啥官司,跟人爭啥。”

談及生活狀況,她嘆了口氣說,自己現在還要買菜、做飯,總是操作不好電梯。小兒子時常對她發脾氣,自個兒都照顧不好,還要養隻貓。她抱怨張杰雖然隔三差五會來看她,但是每次都是“吃完飯就走”。

“什麼時候才能熬到頭?”她回過頭看著我,緩緩地問。

我安慰她,張杰現在了卻了心事,一定會好起來,會慢慢步入……“他能做成啥?他啥都做不成。”老人打斷我,語氣裡帶著失望。她說自己現在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還要拿出一部分接濟沒有工作的大兒子。

一陣沉默后,她又心疼起了兒子。她不在乎張杰是不是見義勇為,只是為他覺得不值。“為啥要多管閑事,被人打成那樣,差點沒死。”

“他就是老實得太狠了。”最后,她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張杰的失敗、落魄,以及當初的“愛管閑事”都被她歸結於此。

幾天採訪下來,“老實”的確是我能想到的最適合他的形容詞。他的中學生手冊裡,班主任曾寫下評語:“性格內向,建議多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高二時,他被評為紀律標兵。

“那件事”發生后,父親曾提議找熟人過問下案子,但被張杰拒絕。他經常跑去派出所詢問案子進度,得到的回復幾乎都是“有消息會通知你”。

因為“老實”,印刷廠的工友沒人相信他會“見義勇為”。他曾嘗試向人解釋,無奈被救的女孩像消失了一般,行凶的歹徒又沒有一個歸案。他越描越黑,人們更願意相信,他身上的刀疤是“跟流氓斗毆”所致。

廠裡的工作要經常接觸油墨,下班后工人們習慣洗完澡后再回家。張杰怕人看到身上的刀疤,又引來議論,就等所有人都走后再去洗,結果傳出“張杰有生理缺陷,害怕被人看見”的流言。他去外面的澡堂,又被人說放著免費的澡堂不用,到外面花錢洗澡,“腦子有問題”。

張杰說自己一直沒有痛恨過那兩個女孩,但至少在他被誤解、被不被認可“壓抑得喘不過氣”時,曾“抱怨”那兩個被救的女孩為什麼不給自己作証,為什麼不懂得感恩。

去年感恩節那天,他發了條微博:“看到感恩兩個字,我很傷感。”

他曾在不同的報道中強調,因為這兩個女孩,自己變得不再相信別人,不再想和外人接觸。

上職高時,他學的是烹飪。出事前,碰到親人朋友婚喪嫁娶,或者家庭聚會,他是當仁不讓的“掌勺”。出事后,每逢大年初一,為了避開到家裡拜年的親戚,他都會在上午9點前准時騎車出門,到老城牆下走一走,或者去書店。

時間久了,連父親都開始懷疑他。“你到底有沒有救人?”父親的疑問經常會出現兩人的爭吵中。

這樣的質疑讓他難以承受。父親是他最崇拜的人:年輕時是空軍戰士,有著上千小時的飛行記錄。他說那是自己永遠達不到的成就。

老照片裡,年輕的父親穿著一身皮質飛行夾克,英姿颯爽。他把對兒子的期待寫進了兒子的名字裡——部隊裡有個戰斗英雄叫王杰,張杰名字來源於此。

小說

再往后,張杰的封閉逐漸變成了自卑,“自己沒什麼本事,人家也看不起,去干啥。”

“你現在有幾個朋友?”我問他。

他思考一會兒,掰著手指頭一一計算,最后的答案是“三四個”。他2017年注冊的微信裡,隻有10多個好友,其中大部分都是記者。

自卑、壓抑的情緒最終在5年前爆發。那年母親腦梗,家庭又出現變故。在一個人的房子裡,他無數次想到結束。

后來他找到了一個出口——寫作。他寫了一篇“自傳體小說”,名叫《我的樣子》。遺憾的是,在這篇兩萬字的“小說”裡,他的樣子並不清晰。他把一半篇幅都留給了自己的高中時代,扳手腕贏了體育老師、被暗戀自己的女生跟蹤、數學考了全班第一——這是他認為最值得言說的輝煌。

雖然和他接觸隻有4天,但這些故事我聽他講了很多遍。大部分時候,我都不忍心打斷他,講這些時他總是很興奮,又帶著些自豪。

我喜歡他這個時候的笑容,看起來很天真,他咧開嘴露出潔白的牙齒,眼神裡少了憤怒、憂愁。

“小說”剩下的一半內容,是“那件事”的前前后后。

還有些輝煌沒寫進“小說”裡,他職高實習時,在開封一家著名飯店做主廚副手。有天飯店來了兩個闊綽的客人,要求做點“特色菜”。那天大部分廚師都去了鄭州考級,張杰不得不“趕鴨子上架”,展示技術。

結果自然是客人滿意而歸,飯店經理向他豎起了大拇指。我無法印証這件事的真實性,但他至今仍能流利地講出自己當時做的3個菜的名字:龍井鮑魚、粿汁盤龍鱔、肉沫鯽魚。

張杰坐在自家客廳裡向我講述這段故事,胳膊在空中比劃,眼睛瞪得很大。一旁的廚房敞著門,“灶台”是一張老式課桌,上面放著一個電磁爐,沾滿油漬。

很顯然,他的廚藝缺少施展的條件。如今,方便面、饅頭就咸菜是他最主要的食譜。

看到我對廚房和他的飲食感興趣,張杰似乎明白了什麼。

“我混得確實不好,40多歲還一事無成。”他情緒低落,隨后又來了精神,“都是那件事害的,沒那件事,我的人生絕對不是這樣。”

他對自己人生的理解讓我困惑。他自卑、封閉,又不願吃苦,45歲的男人還要孱弱的母親養活。我甚至和那些不相信他的人一樣,也開始懷疑他不斷重復的“那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不是他為自己的失敗、落魄尋找的借口?

一個真正“見義勇為者”怎麼會是這樣?

英雄

我去了當年承辦案件的派出所,聽說我是為張杰而來,一位民警馬上打開了話匣子。

“我知道他,我們分局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他。”這位民警說,張杰為了自己的案子,把局長、指導員,到基層民警都找了個遍,“很偏執”。

她打開電腦,裡面有個文件夾,專門存放關於張杰的資料,包括當年案件的調查情況、見義勇為申報情況……

她向我証實了當年案件的真實性,“基本確定救人的是他”,但是“案件太久遠,偵破有難度。”

張杰說,像魔咒一般,先后兩任承辦他案子的民警都因故離開了警隊。他自己也“調查”過案子,事情發生后,他一直等不來警方的消息,就開始尋凶行動。他經常騎著自行車到事發現場樓下轉悠,期待碰到一個不知道會是什麼的線索。

幸運沒有光顧他,案發現場很快恢復了日常的平靜。半年后,他泄了氣,接受了現實,老老實實上班、生活。

直到2018年,遲到了22年的運氣才找到他。他終於得知當年被救女孩的名字,這一次,找到凶手的願望比當初更強烈了。

他很快付諸行動,在聽說一個可疑人物后,他坐上大客車去鄭州一探究竟。

行至中途,兩個年輕男性上了車,走到最后一排,坐在張杰身邊。密閉的客車內空氣混濁,有人塞著耳機閉眼靠在座位上,有人已經昏昏欲睡。其中一個剛上車的男人探出身子,緩緩把手伸向前座乘客的口袋。

這一幕,張杰真切地看在眼裡。

另一個男人的皮包敞著口,似乎是故意讓人看到裡面的物品。張杰也看到了,那是把匕首。

張杰說那一刻,他想到了自己20年前的“見義勇為”。在無數個壓抑的夜裡,他曾發誓,以后再也不會干這種傻事。他在女兒6歲時就帶她去學跆拳道,“讓她碰到危險時保護好自己”。

但他還是忍不住“多管閑事”。在滯悶的車廂裡,張杰拿起手機,兀自對著話筒大聲講了起來。

“李隊啊,你說的那個案子,人抓到沒有?我馬上到鄭州了,一會兒去局裡找你。”

小偷的手縮了回去,隨后叫司機停車,和同伙一起匆匆離開。

張杰放下手機,長出一口氣——他沒撥出任何號碼。

他一直想要証明自己是個“好人”。接受我採訪時,他努力思索著做過的“好事”。

去年,他在街上撿到一個錢包,裡面裝著失主的身份証、1600多元現金,還有幾張不記名的購物卡。對沒有正式工作、經常以方便面和饅頭果腹的張杰來說,這是個不小的“餡餅”。

錢包很鼓,他小心地把它裝進挎包。回家路上,他陷入掙扎,走路“差點沒撞到電線杆”。終於在快到家門口時,他敗給了自己的“老實”。

“1600元是開封的基本工資水平,這個人可能是剛領了工資,都是辛辛苦苦掙來的,我不能吞了它。”張杰一邊向我展示錢包的照片,一邊說。

“好事”是不常有的。前段時間,他又撿到一個大學生的學生証,后來聯系到失主,加了微信,給對方寄了過去。

大學生表達了感謝,然后說在網上看到了張杰的事跡,“向英雄致敬”。

再后來,有媒體採訪了張杰。報道刊發出來后,他說實在找不到跟誰分享,就把鏈接發給了這個大學生。

張杰一直對我說自己不是英雄,盡管這種說法可能帶著謙虛,但在我離開開封時,我已經不再在乎他是不是一個英雄了。他是個“見義勇為者”,即使有時讓人生厭。

分別時,我和所有記者一樣,獲得了一幅他的老虎畫作。他說老虎代表勇氣和膽量,那是他最想擁有的東西——他走出去、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