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嵩枝壩村民小組“科技小院”裡喜氣洋洋、人聲鼎沸,500多名來自全縣各鄉鎮的農民群眾齊聚一堂,他們都是“院士專家指導班”的學員,圓滿完成學業在這裡參加結業儀式。
2017年以來,瀾滄縣已開辦了24期院士專家指導班開展技能扶貧實訓。當地依托中國工程院智力幫扶優勢,按照“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科技扶貧思路,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採取邊學習、邊生產的方法,開展科學知識普及、科技創新教育和實用技術培訓,著力提升各級干部、本土人才、農民群眾科學素質,目前共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500余名,為瀾滄打造了一支永不離開的人才隊伍。
竹塘鄉大塘子村村民李娜努是林下三七班的學員,在參加了院士指導班的學習后,她按照院士教的方法,認真完成“作業”。第一年,李娜努種了兩畝多三七,長勢喜人,2019年底收獲時,三七給她帶來6萬多元收入。“自己富不算富,我還要幫助鄉親們一起種三七。”李娜努今年還要擴大種植面積。
瀾滄縣緊抓中國工程院科技和智力幫扶優勢,按照“扶貧先扶智,致富靠產業”的思路,明確林下有機三七為統領的科技扶貧等16個重點扶貧項目。圍繞產業及利益聯結機制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目標,大力實施“4+5”扶貧產業發展戰略,即鞏固提升茶葉、蔗糖、畜牧、冬季農業“四大傳統產業”讓農民實現脫貧,培育做優林業經濟、熱帶水果、香料、鄉村休閑、轉移就業“五大新興產業”讓脫貧成果得到鞏固。
目前,瀾滄縣林下三七示范種植近萬畝,帶動農戶2469戶8565人,戶均增收2.5萬余元﹔茶產業方面,全縣共有茶園面積38.4萬畝,實現茶葉產值19.73億元,人均增收7046元﹔冬早蔬菜產業方面,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6.69萬畝,實現總產值3.2億元。(沈浩、 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