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基建” 新作為(觀象台)

陸婭楠

2020年06月17日09: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老基建” 新作為(觀象台)

  作為穩投資“重頭戲”的傳統基建,既要在保居民就業、穩經濟增長上挑大梁,更要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在高質量發展上有大作為、新作為

  近日,筆者在調研時發現,一家老牌工程裝備企業忙著“擴招”,今年新招聘人員數相當於企業現有員工人數的1/10。

  現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訂單量也尚未恢復到過去水平,為啥不僅不裁員,還要擴招?

  企業負責人坦言,由於企業地處中部地區,以往想要高精尖人才不好招,可今年不少企業穩崗不招人,正好趁機挖到心儀的人才。“傳統基建還是今年穩投資的重點,我們對市場有信心,正好借機擴大和鍛煉隊伍。”

  看來,這家企業危中尋機,將傳統基建當成了厚積薄發的新舞台!

  盡管與新鮮出爐的“新基建”相比,傳統基建是老話題,但新型城鎮化和重大工程建設依然是穩投資的主力軍。去年我國交通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就達3.25萬億元,而通信業基礎設施投資僅約為其1/10。再舉個今年的例子,以建設大數據中心聞名的貴州,583個重大工程項目4月集中開工,傳統基建與新基建的投資額之比約等於5︰1。“老基建”在投資規模上依然“老當益壯”。

  體量大,責任也大。作為穩投資“重頭戲”的傳統基建,既要在保居民就業、穩經濟增長上挑大梁,更要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

  加快融合,“老基建”應是助推“新基建”落地的主戰場。傳統基礎設施與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本質都是讓要素更好地自由流動。兩者疊加融合,能形成更大的乘數效應。如果這一輪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全方位同步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那麼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物流基礎將會多厚實?如果每一項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每一個縣城補短板建設任務都融入智慧城市系統,我們的新型城鎮化又將擁有多麼豐富的數據資源,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還會遠嗎?

  緊盯創新,“老基建”要當攻克“卡脖子”技術的練兵場。新世紀以來,我國以重大項目工程為依托,以“首台套”優惠政策為突破口,重大裝備國產化取得了可喜成績。然而,在整機有所突破的同時,一些高端裝備中的關鍵零部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仍存在進口依賴度高、自主制造難的情況。無論是滿足新需求、試驗新工藝、校檢新部件,還是收集新數據,大工程恰恰是最好的孵化器。就像當年核電、高鐵、特高壓等領域涌現出一批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國產高端裝備一樣,如今的重大工程也應成為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練兵場。

  銳意改革,“老基建”還是打破“玻璃門”的試驗場。以往,有些工程招標或存在隱形門檻,或缺乏可操作性,讓一些民企“不能投”﹔還有些項目或投資額過大,或暗藏違約風險,讓一些民企“不敢投”。打破“玻璃門”“旋轉門”“彈簧門”,激活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傳統基建項目不妨通過設立投資基金、鼓勵聯合投標、規范PPP項目等方式,成為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的試驗場。完工一個項目,就完善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投融資機制,實現雙贏,何樂不為?

  如此看來,傳統基建不僅不“傳統”,還能在高質量發展上有大作為、新作為!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