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取得新進展

2020年06月08日09:58  來源:臨滄日報
 
原標題:讓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時隔5年再次來到雲南考察,對雲南的民族工作提出希望,要求雲南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努力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臨滄市准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把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著力解決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對“直過民族”、人口較少民族、邊境民族地區給予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讓各族群眾都過上好日子。

以實施“十百千萬示范創建工程”為載體,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與扶貧工作雙融合雙促進,示范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2013年至2019年,共實施了3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21個示范鄉鎮,3個特色鄉鎮,233個示范村,65個特色村,5個示范社區,3080戶示范戶,累計投入各類專項資金4.11億元,打造了一大批有特色、產業強、環境好、村美民富人和諧的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鎮典型。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定鎮芒團村等20個村寨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鎮康縣南傘鎮大壩村等49個村寨被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命名為“雲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臨翔區南美鄉被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命名為“雲南省首批少數民族特色小鎮”。

推進沿邊地區基礎設施建設。2015年以來先后實施了兩輪 “沿邊三年行動計劃”。全市以固邊興邊為已任,堅持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與精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美麗臨滄建設、沿邊小康村建設、穩邊固邊相結合,圍繞興城鎮、夯基礎、強產業、惠民生、促開放、固邊境實施六大任務和工程,以沿邊小康村建設為載體,在道路、村庄、組織“三套系統”和產業村、旅游村、較大村、口岸和邊境貿易通道村、遂行軍事任務村等“五種形態”上下功夫,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發展、村容村貌改善,使沿邊地區在新時代更有新氣象。截至目前,全市兩輪“沿邊三年行動計劃”累計完成投資32.93億元,邊境地區面貌和形象煥然一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進一步增強了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

以實施“沿邊行政村群眾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保障工作”為保障,提高沿邊群眾社會保障水平。2017年以來,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為3個邊境縣4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所有群眾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財政補貼每年每人10元,最高賠付金額為每人12.5萬元。截至目前,共投入資金270萬元,讓沿邊各族群眾真正享受到黨的政策,感受到黨的溫暖。

抓住“滬滇對口幫扶”機遇,積極向上海市民族和宗教局申報滬滇對口幫扶項目,助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脫貧攻堅。上海市民族和宗教局對口幫扶臨滄以來,共實施了38個對口幫扶項目,項目覆蓋臨翔、永德、鎮康、耿馬和滄源5個縣區的8個鄉鎮10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192萬元,其中,幫扶5個沿邊村寨發展產業,投入資金617萬元。通過產業扶持,促進了沿邊各族群眾增收致富,為率先把臨滄沿邊村寨建成小康村打下了堅實基礎。

深入開展“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實踐活動,採取多種形式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講好民族團結進步的臨滄故事。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村)、進鄉(鎮、街道)、進學校、進部隊、進宗教場所等“6+n”創建活動,推動創建工作的實體化、大眾化。在農村普遍開展民族團結公約教育活動,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示范鄉鎮﹔在城市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社區,推行少數民族聚居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在宗教活動場所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法制宣傳教育﹔在邊疆民族地區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開展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規和適用技術的宣傳普及,成功打造了一批類型多樣、各具特色、具有標杆性的示范典型,形成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的示范創建格局。雙江、滄源和臨滄市民族中學、滄源勐董鎮永和社區、耿馬賀派鄉分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單位)。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