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處理、就餐使用公筷、鍛煉天天堅持

養成好習慣 改變看得見(會后探落實·開展愛國衛生運動②)

記者巨雲鵬 葉傳增 劉曉宇

2020年06月05日08: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養成好習慣 改變看得見(會后探落實·開展愛國衛生運動②)

  核心閱讀

  新時代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要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各地居民和家庭正在積極踐行。有的成為垃圾分類達人﹔有的堅持使用分餐制、公筷制進餐﹔有的堅持體育鍛煉,帶動了一群人。

  上海市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居民錢廣義:

  普及垃圾分類

  成為分類達人

  “垃圾分類,沒有什麼特別的,已經是生活習慣了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近一年,對於上海市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碧綠湖花園小區居民錢廣義來說,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早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錢廣義家的廚房裡,垃圾桶干濕分離,菜葉、碎骨頭扔進一個桶,塑料袋、包裝紙扔進另外一個桶﹔餐桌上,每一餐飯后,餐巾紙和剩飯菜也都分開放置。“吃個飯還要這麼麻煩,一開始肯定覺得不太方便。”錢廣義說,早在去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開始施行之前,2019年初,曹楊新村街道就已經開始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習慣了就好了。”

  碧綠湖花園小區是個微型社區,隻有34戶居民,沒有物業公司,小區的日常管理全靠居民自治。自2009年退休以來,錢廣義一直積極參與小區治理。作為碧綠湖花園的業主委員會主任,對於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他從自身做起,第一時間學習分類標准和要求。

  上海對生活垃圾採取四分法,將生活垃圾分為干垃圾、濕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4個種類。一開始,在“干垃圾”和“濕垃圾”的標准上,很多居民犯了難。“干和濕並不是指垃圾的狀態,濕垃圾主要指的是廚余垃圾,干垃圾主要是指除其他三種以外的廢棄物”,理解了這個分類標准之后,錢廣義組織了業委會培訓會、垃圾分類培訓會、垃圾分類主題活動……向居民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還把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請到了社區裡給居民們講解,向所有居民發放了干濕分離的垃圾桶。

  幾次活動下來,社區居民們對垃圾分類的知識都很了解,但到了真正做起來的時候,就沒那麼容易了。

  “畢竟是幾十年的生活習慣,改起來沒那麼快”,從去年4月起,錢廣義召集小區居民,輪流在垃圾廂房值班,對居民來投放的垃圾進行檢查指導,每個星期的排班情況和通知他都會早早做好、打印,貼在門口的公告欄裡。

  有的居民嫌麻煩,趁沒人值班的時候,還是混在一起扔。白天來不及處理,錢廣義晚上還要到廂房裡把垃圾翻出來重新分,幾乎每天都要到垃圾桶裡翻幾次。

  老錢的認真,來來往往的居民都看得見。他的以身作則,激發了居民們的積極性。不到一個月時間,碧綠湖花園小區的垃圾分類水平就有了明顯的改善,在去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之前,就成功達到了街道要求的標准。

  去年年底,錢廣義被曹楊新村街道評為“垃圾分類時尚達人”,不過對於老錢來說,拿榮譽並不是他的目標,“垃圾分類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情,做好了會改變所有人的生活環境,必須久久為功,堅持下去”,讓他高興的是,如今,小區裡的孩子都已經對垃圾分類很熟悉了,有些做得比成年人還要好,“良好的習慣一代代傳下去,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美好。”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醫生楊晉紅:

  提倡分餐公筷

  呵護親友健康

  紅燒排骨、清蒸鱸魚、青菜丸子湯……一道道美味接連端上餐桌。“五一”假期,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疾病預防控制科主任醫師楊晉紅在家中燒了一桌好菜,款待前來做客的幾位好友。

  與往日聚餐不同,除了每人一副碗筷之外,楊晉紅還在每盤菜上多擺了一雙筷子,湯盆上多放了一個湯勺。

  “現在提倡用公筷,健康衛生,是餐桌新禮儀!”看到有朋友面露疑惑,楊晉紅解釋道。

  剛開始使用公筷,難免會有些不適應。有的朋友一開始用公筷取菜,用著用著就忘了,還有的拿公筷夾菜一不小心就夾到自己嘴裡。楊晉紅坦言,使用公筷公勺,對於習慣了合餐制的人來說多少有些麻煩。

  長期在疾病防控一線工作,楊晉紅對推行分餐公筷一直持力挺態度。楊晉紅向家人建議使用公筷,起初家人不太理解,但在她的堅持下,逐漸接受並習慣了使用公筷、分餐進食。

  “私筷入口再去夾菜,筷頭上的唾液和飛沫增加了同桌人員間交叉感染和食源性疾病的傳播幾率,存在巨大的健康隱患,是對他人健康的不負責。”楊晉紅說。

  在楊晉紅看來,其實分餐制並非什麼新鮮事。“自助餐不正是分餐制的一種嗎?”

  有人說,公筷容易讓關系生疏,不是熱情待客之道。對此,楊晉紅並不認同:“用公筷也能給客人夾菜,客人吃得還放心!”

  這次聚餐,細心的楊晉紅發現,大家的衛生習慣也有很大改變。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餐前主動洗手。

  “我以前勸人飯前洗手,經常會被說‘職業病犯了’,他們覺得隻要沒有觸摸不干淨的東西,洗不洗手無所謂。”而這次聚餐,楊晉紅的朋友們不但主動用洗手液洗手,還向她請教正確的洗手方法。另外,就餐中有人想咳嗽或者打噴嚏,也會低頭用紙巾捂住口鼻,或主動離桌。

  多一雙公筷,多一份健康。“分餐公筷,和出門戴口罩、飯前要洗手一樣,都是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我們要大力推廣,更要堅持下去。”楊晉紅說。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老師洪秋霞:

  堅持鍛煉五年

  改善身體狀況

  一條紅色的跑道蜿蜒在碧藍的大海邊,習習海風裡,椰林掩映下,矯健的身影掠過,“您已跑了10公裡,耗時61分鐘。”手機提示音響起,洪秋霞的腳步隨之緩緩停下,晚霞已然染紅了鷺島半邊天……

  環島路,大海邊,這是近5年裡洪秋霞經常下班“打卡”之地。“每當跑完步站在海邊,一種超越自身的幸福感便會涌上心頭。”洪秋霞說。

  120公裡平均周跑量、近6000公裡的年跑量、連續4年參加廈門全程馬拉鬆賽、兩次沙漠徒步越野100公裡挑戰賽……一連串耀眼的成績,讓人對眼前這位身形、心態都保持年輕的老師多了一份好奇。

  運動,始於5年前那一次機緣巧合。2015年3月,第十屆中國商學院戈壁挑戰賽舉辦在即,作為廈門大學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洪秋霞被臨時指派擔任學生運動員的領隊,遠赴甘肅參賽。“大學時我跑800米都不及格,說實話當時有點‘趕鴨子上架’,但保障學生安全是黨員干部的責任。”有擔當,不退卻,比賽還有兩個月,那從學校操場開始,從走到跑,整整60天,400多公裡下來,還沒出發,人倒是先瘦了一圈。

  112公裡、連續四天三夜,洪秋霞和學生運動員一起在沙海裡前行、沙窩裡休憩,堅持走完了全程。“在最艱苦的環境裡鍛煉過后,就會明白‘挑戰自我’不僅僅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生活常態,會認識一個全新的自己。”她說。

  從戈壁歸來,洪秋霞便將運動作為固定的生活節奏。從學校操場到環校路線,從環島跑道到東坪山路越野,足跡越來越遠,跟隨著她一起鍛煉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5年的鍛煉,首先是身體狀態極大改善,讓我不常感冒發燒,形體線條也更好看,同時與‘跑友們’的感情也更為深厚。”與洪老師一起跑步、一起談心,廈大管理學院學生的體育成績隨之不斷提升。“大姐姐一樣的洪老師,幫助我們解答學習生活中的不少困惑呢!”既是學生,也是“跑友”的曹惠真這樣說。

  從廈門大學白城校門出發,一路東去,穿梭不息的車流旁,是廈門市投資興建的環島跑道。落日余暉之下,跑道之上,洪秋霞又帶著一批學生,再次出發。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