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雙江:從“想飛”到“先飛”

2020年05月19日09:59  來源:雲南日報
 

俯瞰營盤村

營盤村煙農進行烤煙點苗

雙江,全國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個主體民族組成的多民族自治縣,北回歸線穿境而過,瀾滄江、小黑江在這裡相交相融,23個少數民族長期的和諧共生造就了這裡豐富的多元民族文化。

圍繞“小康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發展目標,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雙江從引導貧困群眾樹牢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入手,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消除素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的瓶頸制約,切實增強邊疆少數民族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

零風險確認壓責任保質量、雙承諾確保脫貧不脫幫扶、鄉村振興帶動脫貧成效鞏固……隨著各級幫扶力量的匯集,激活“飛的意識”后,雙江各村各寨團結奮進、共謀發展的“先飛的行動”得以不斷呈現。

把促進增產增收作為謀劃產業發展的突破口

說起近年來村子的巨大變化,營盤村黨總支書記趙福華樂呵呵地表示,隨著進村道路和產業道路的通達,營盤村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憑借著以烤煙、甘蔗、茶葉為主的產業發展,逐步過上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營盤村是雙江的烤煙種植大村,2019年發展烤煙2572畝,收入達937萬元,其中91戶貧困戶從中受益,該村新寨組村民鐘躍祥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種烤煙前,家裡上有生病的父母,下有正在讀書的兩個女兒,收入隻有9000多元的甘蔗款,我偶爾出去打下零工,但也總是入不敷出。”說起曾經艱難的生活,鐘躍祥連連搖頭,直言連孩子讀書的學費也得靠親戚借錢周轉。

抬頭是巍峨高聳的大山,腳下是崎嶇難行的蜿蜒小路,雖然距鄉政府僅15公裡,但過去落后的交通讓鐘躍祥等營盤村百姓看不到發展的希望。2014年,隨著寬闊平整的柏油路通村到組,曾經閉塞、保守的營盤村開始尋求改變。“看到其他村的老百姓都騎上了摩托車,蓋起了新房,我們再不發展就晚了。”趙福華回憶,在部分村民的主動申請下,最終村裡確定將發展烤煙產業作為促進老百姓增收的重要手段。

本著試試看的心態,鐘躍祥和妻子第一年種下了8畝烤煙,扣除生產成本后拿回了1萬余元的純收入。“當時覺得種烤煙應該可行,總比過去‘看天吃飯’要好得多。”鐘躍祥說,隨著管理和技術的逐步完善,以及烤煙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自己家的生活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家裡共種植了22畝烤煙,年收入首次突破了10萬元。

今年31歲的李金祥也是營盤村第一批從烤煙種植中嘗到甜頭的村民之一,作為村裡的種植大戶,去年他種植的31畝烤煙實現了15萬余元的收入,農閑時還外出跑起了運輸,這也為李金祥帶來了7萬元左右的收入。“現在大家根本閑不住,種煙的從早忙到晚,外出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李金祥說,如今大家都想把日子越過越好,過去村裡保守、落后的思想狀態得到了極大改觀。

按照“能種則種”的發展思路,目前營盤村過半農戶都發展起了烤煙種植,其中80余戶煙農收入均超過了10萬元。2019年,營盤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58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1884元。同時,當地還引進起了桑蠶養殖、柑橘種植等特色產業,並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提升產業組織化程度,為老百姓的長期穩定增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把提升人居環境作為營建美麗村寨的新支點

近日,記者來到忙糯鄉小壩子村,隻見田間地頭村民們忙著春耕備耕,村子四處也是一派熱氣騰騰的建設景象:村民們忙著在路兩旁種植花卉,鋪設地磚打造森林棧道,編織家門口小花園、小菜園的裝飾柵欄……

小壩子村黨總支書記申顯學介紹,這樣的場景已經持續了兩個月,全村父老鄉親共投入13000余個義務工,主動整治提升人居環境,讓村子更加宜居宜業的同時,助推綠色生態產業和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作為忙糯鄉曾經的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小壩子村是一個以漢族、拉祜族為主的聚居村。脫貧攻堅開始以來,當地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以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品牌化、信息化等措施發展產業,極大地充實了百姓的腰包,並於2018年實現脫貧出列。

在村裡,記者碰巧見到了同樣遠道而來的雙江拉祜族研究協會副會長李躍蘭,她受村“兩委”所托,前來幫助小壩子村發展產業,進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因為偏居深山,我們的少數民族群眾有的存在見識不足,發展意識不夠的問題。”李躍蘭說,通過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打歌跳舞中潛移默化進行良好生活習慣和環境意識的培養,拉祜族同胞激發了發展的內生動力。

“過去村裡白色垃圾遍地,家裡鞋子雜物隨便亂扔,就算想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裡坐坐也會覺得不好意思。”申顯學表示,自去年各個村民小組成立村民理事會以來,黨組織+理事會+群眾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大大增強了老百姓投身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積極性。同時,小壩子村借助黨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的力量,以“三個引領”點燃了群眾建設美麗新家園的熱情,形成了干群一心打好脫貧攻堅戰、攜手奔小康的良好氛圍。

接受採訪時,小壩子村新寨組村民理事會會長袁時旺正駕駛車輛給新植花卉澆水,忙碌之余他欣喜地表示,如今不管是每周例行的大掃除還是涉及村庄建設的投工投勞,隻需理事會通知到戶,大家都熱情高漲地投身其中。如有修路等建設需要,不少百姓還主動拆牆讓地,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充滿干勁的小壩子村老百姓正用自己的行動將這句話一步步變為現實。今年以來,小壩子村提出要打造集鄉村休閑度假、生態觀光農業、拉祜文化體驗於一體的3A級鄉村旅游景區,小壩子村還將繼續投工投勞,讓“村在林中、屋在園中、人在景中”村庄面貌更加靚麗。

把破除陳規陋習作為樹立鄉風文明的切入點

一幢幢白牆青磚黛瓦的新民居錯落有致地依山而建,村內大道小路干淨整潔,忙碌在田間地頭的農戶正在熱火朝天地勞作……剛進勐勐鎮彝家村,記者就被這裡熱火朝天、奮發進取的氛圍所感染。

但就在幾年前,地處高寒山區的彝家村,還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苦蕎粑粑洋芋湯,頭頂霧露腳踩霜”的山歌,唱出了這裡惡劣的自然條件,也道出了彝家人的悲苦辛酸。

是什麼讓這個曾經垃圾遍地、窮困蕭條的彝族聚居村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這一切都得從當地村黨組織提升組織力、凝聚脫貧攻堅力量說起。

脫貧攻堅大會戰打響后,彝家村黨組織班子進行了重新調整,一批不甘落后、奮發有為的年輕黨員進入了領導班子。村黨總支下定決心,從提升黨組織的組織力抓起,通過建立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民主協商機制、群團帶動機制、動員群眾機制,把村內各類組織緊緊團結在周圍,充分發揮各類組織的力量,進而調動和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奏響握指成拳、擺脫貧困的新時代山歌。

“這麼大的新寨子,要蓋百把間房,如果不是黨支部和理事會領著干,現在我們不可能這樣好吃好住。”彝家村上平掌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戶左二木說。

上平掌安置點是臨滄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規劃用地140畝,涉及群眾89戶354人。項目啟動時,彝家村黨總支就迅速把涉及搬遷的14名黨員組織起來,先行成立了安置點黨支部。在黨總支、黨支部的組織協調和黨員的示范帶動下,征地補償中的矛盾糾紛得到及時化解,搬遷工作得以順利推進。

為降低建房成本,加快工程進度,保証建設質量,在村黨組織的指導下,理事會牽頭與建筑材料供應商協商價格,統一採購主要建材,戶均降低建材成本0.9萬元﹔統籌調配腳手架、抽水機、管子、電表等建筑物資,為每戶節約0.3萬元﹔以15人左右的規模結成互助小組,自願換工,集體勞動,戶均降低了1.2萬元用工成本。

“過去我們老一輩彝家村人就經常互幫互助,這回搬遷蓋房子,老傳統又回來了。”彝族老人李光明說,安居房順利竣工后,按照以前的習慣,村裡肯定是接連不斷擺酒席、“進新房”,但這次誰家都沒有請客。

上平掌安置點的變遷只是彝家村美麗鄉風文明畫卷的一個縮影,“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群眾各項發展意識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喝酒的人少了,飆車的現象不見了,家裡不鎖門也很放心。”彝家村婦聯主席劉廷菊說,過去百姓爭田爭地,如今隨著脫貧攻堅政策的宣傳和落實,大家積極發展產業,開始你追我趕奔向更好的生活。(記者 黃翹楚 李春林 文/圖)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