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
雲南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目前數據顯示,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3年,低於全國人均水平3.2年、低於全省人均水平2.2年、低於全市人均水平0.8年,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低。該縣“直過民族”聚居區大多為山區、半山區,生產生活環境惡劣,地理位置偏僻閉塞、思想相對保守、接受能力較差。
如何打贏“直過民族”攻堅戰是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最大難題。
瀾滄豐富的自然資源,多彩的民族文化,與生俱來的天然稟賦,使他們才學會走路就會跳舞,才學會說話就會唱歌,唱歌跳舞遠比說話自信。對此,瀾滄縣委、政府充分利用“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民族優勢,採取一系列措施促進邊疆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引導少數民族群眾通過“唱歌跳舞”實現脫貧致富,闖出了文化脫貧、文化致富的快樂脫貧之路。
創新示范典型引路,走出文化扶貧新路子
位於拉祜山鄉大山深處的酒井鄉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是瀾滄著力打造的文化扶貧示范點,是《快樂拉祜》唱響的地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牡帕密帕》的保護傳承基地之一。
全組共有村民119戶494人,村民們朴實善良、熱情好客、才華四溢,扛起鋤頭能下地、拿起吉他能上台,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獨特的拉祜文化植根於代代相傳的血脈之中。
瀾滄縣以老達保村民小組為示范,著力在開發民族歌舞樂表演等民族文化資源上下功夫,通過深挖民族文化內涵,發展特色鄉村歌舞演藝,以拉祜族歌舞表演為主題,指導編排拉祜族實景劇,打造文化產業。
老達保村民小組先后成立了“雅厄”藝術團表演隊、“達保五兄弟”組合、“達保姐妹”組合、“獵虎兄弟”組合等原生態藝術團體, 2013年,普洱市第一家由農民自發、自創的演藝公司——瀾滄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有限公司成立,在縣委、政府的支持引導下,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有限公司通過整合拉祜族特色文化鮮明的蘆笙舞、擺舞以及《快樂拉祜》《婚誓》《實在舍不得》等經典歌曲,在村寨內打造了老達保快樂拉祜風情實景演出,演員均由老達保村民組成,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態風情,受到了廣大游客和媒體好評。
同時,瀾滄縣堅持以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與文化產業發展“軟硬”聯動驅動,筑牢勐根村老達保村民小組幸福小康的堅實基礎。2006年以來,該縣整合茅草房改造、特色村寨、上海對口幫扶等項目資金3300余萬元,實施傳統民居提升改造工程、老達保“文化農庄”項目,打造茶園文化公園,建設鄉村旅游小鎮,實施了體驗區景觀改造、標識牌制作、民族民間歌舞樂提升等工程,打牢脫貧發展的硬件基礎。
加強拉祜族傳統技藝的傳承,全組村民70%以上掌握了拉祜族傳統技藝、80%以上掌握了至少一門職業技能。在社會各界友人的牽線搭橋下,老達保的歌手舞者們走出了拉祜山鄉、走出了彩雲之南、走遍了神州大地,他們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廣州、廣西、湖南等地演出,先后走進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杭州大劇院演出,還漂洋過海到日本演唱,推動老達保村民由家門口坐等演出向外出商業演出的根本性轉變。
自2013年至今,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有限公司完成就地演出730余場次,接待游客12萬余人次,受邀外出演出200余場次,實現演出總收入407余萬元,群眾分紅325萬元。演藝人員年人均分紅達16250元,演出分紅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增加收入的最重要渠道之一。
2019年末,老達保村民小組農村經濟總收入已經達到670萬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27 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240.98元,91戶39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老達保的村民們在唱唱跳跳中實現了快樂脫貧,老達保民族文化助脫貧選題入選聯合國“中國扶貧成就展”。
供圖
建設文化陣地,提升文化扶貧實力
瀾滄縣委政府以老達保典型示范為引領,相繼確立“拉祜文化興縣”“拉祜文化名縣”戰略,先后成立民族文化規劃領導小組、戰略實施領導小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專家小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和“保護中心”、文化體制改革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等組織機構,出台了《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拉祜文化保護傳承決定》等五個政策文件,為全縣走出文化扶貧新路子提供了政策保障。
加快基層文化陣地建設,20個鄉鎮文化綜合業務樓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建成鄉鎮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基地、民族文化保護傳承點各20個、農家書屋157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1個、鄉鎮基層服務點20個、村級服務點60個,瀾滄縣城建有拉祜文化展示中心、牡帕密帕葫蘆廣場、拉祜風情園、博物館和科技館、民族體育中心風雨籃球場,全縣形成了以縣文化館、圖書館、電視台、民族體育中心、民族文化工作隊、博物館、“2131”農村電影管理站為核心,以鄉鎮文廣中心為樞紐的文化陣地,覆蓋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20余萬人。
在全縣165個行政村和社區都各組建了一支農村文藝表演隊,每年給予每支文藝隊每年5000元的活動經費,在農閑之余由文藝隊長組織群眾進行理論學習、文藝排練、曲目創新,在節日慶典進行演出。
從此,借助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探索文化扶貧新路徑,為煥發非遺活力、助推脫貧攻堅貢獻了積極力量,瀾滄縣的文化傳承走上了全民參與的道路,實現非遺保護傳承與脫貧攻堅互促互進、互利雙贏。
目前,全縣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項,傳承人3人﹔省級名錄12項,傳承人21人﹔市級名錄33項,傳承人45人﹔縣級保護名錄3項,傳承人120人。
供圖
實施文化“強志”工程,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瀾滄縣把文化建設與精神脫貧有機結合,聚焦貧困村、貧困人口,充分利用基層文化陣地,運用應急廣播“村村響”、村內宣傳欄、文化牆等平台,大力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宣傳黨的脫貧攻堅決策部署、脫貧攻堅目標、現行扶貧政策舉措,大力開展“感恩奮進”主題教育活動,幫助貧困群眾知道恩從何來,惠在何處,讓貧困群眾知恩報恩、永跟黨走。
該縣培養一批基層文藝骨干,通過創作扶貧題材藝術作品、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等方式,深入宣傳脫貧攻堅各級決策部署,讓廣大農民群眾成為貧困農村文化建設的生力軍。
該縣利用脫貧攻堅“脫貧攻堅決戰沖刺大講堂”“火塘夜校”“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教育陣地,宣講扶貧政策,組織黨員干部、技術人員、致富帶頭人、脫貧模范等開展講習,進一步激發群眾信心和內生動力,促進自立自強和自主脫貧,同步實現物質與精神“雙脫貧”。
一年來,開展文藝演出活動100余場、電影公益下鄉進村放映3160場,為全縣157個農家書屋配備了不少於2000元的圖書。
供圖
推進“文旅融合”深度發展,文化扶貧成效明顯
近年來,瀾滄縣著力打造老達保、龍竹蓬、大歇場、上甘壩、東主書院等民族文化創作基地。加大民族歌舞創作力度,打造《牡帕密帕》大型原生態歌舞。推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文化產品,編制出版了《情滿拉祜山》《走進古茶山》《景邁茶山》《王貴音樂作品集》《傳承民族文化 守護精神家園》《從葫蘆裡出來的民族——拉祜族》等反映瀾滄縣民風民俗、人文風情的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書籍。出版了《快樂拉祜》《神聖葫蘆與瀾滄江》《香茶美酒獻給你》等音像制品,通過收集、整理、研究,以實物、文字、圖片、聲像等形式,加強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挖掘整理力度,打造民族文化精品。
瀾滄是電影《蘆笙戀歌》及主題曲《婚誓》的原創地,民族原生態文化富集,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和“蘆笙舞”,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邁山古茶林”和“糯福教堂”,有葫蘆節、擴塔節(春節)、新米節、火把節、潑水節、山康茶祖節等民族民間傳統節慶活動。
近年來,瀾滄縣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實施十大歷史文化旅游項目和普洱市委、市政府打造“普洱綠三角”旅游環線的重大機遇,依托瀾滄縣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打造旅游景點,發展邊境旅游,邊地文化、邊疆情懷,全力打造和提升“拉祜文化”“千年古茶”“糯扎渡”三大品牌,加快推進“文旅融合”深度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2019年,全縣實現鄉村休閑旅游業收入5億元,覆蓋群眾2.5萬戶10萬人,其中建檔立卡戶0.8萬戶3.04萬人,人均收入5000元。文化扶貧效應不斷放大,文化扶貧成效持續彰顯。(木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