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江城:錘煉干部作風推動高質量脫貧

2020年03月30日15:33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群眾有困難就找村裡的黨員先鋒隊,農家殺豬飯也會請駐村的扶貧干部。”春回大地,走進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廣大鄉村,黨員干部和貧困群眾攜手攻堅深度貧困,建起了宜居的村寨、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凝聚起致富的信心,從過去“干部干、群眾看”到現在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塊邊境熱土正煥發勃勃生機。

面對脫貧攻堅大考,江城縣廣大黨員干部沉到一線、干在難處,把各項脫貧政策和幫扶舉措抓細抓實抓落地,錘煉了過硬的工作作風,贏得了群眾的真心點贊,危房改造全部清零、硬化路修到家門口、增收產業實現全覆蓋……用一項項經得起檢驗的脫貧實績,交出深度貧困地區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高分答卷。

干在難處,攻克最難啃硬骨頭

美麗邊寨,靜謐宜居。在江城縣整董鎮曼灘村民小組信步漫游,最直觀的感受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脫貧攻堅啟動村庄建設以來,不僅村民人居環境得到大幅改善,而且傳統特色村寨風貌還完整保留,既留住鄉愁,又實現安居,傣家傳統文化更增添別樣風情。這也拓寬了鄉村旅游新路子,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體驗傣家生活方式。

曼灘村民小組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整個村落保持了古老的傣家干欄式吊腳樓建筑風格。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由於建筑年代久遠,這些民居經過鑒定大多屬於C、D級危房。既要不打折扣實現貧困群眾“住房有保障”目標,又要保護好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景觀,駐村扶貧工作隊面臨著一場不小的考驗。

聚焦難點、精准發力,在啃“硬骨頭”上顯擔當。駐村工作隊迎難而上,堅持問題導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民房改造方案做細做實,下足“繡花”功夫精准施策。“老式傣族民居的層高偏矮,居住體驗較差”“過去吊腳樓在二樓居住區保留廚房生火做飯,功能布局不盡合理”……從廚房、衛生間改造,到房屋風貌保持、公共設施配套,駐村工作隊列出問題清單一一銷號,傣家村落留住了,人居環境提升了。目前,全縣共保留這樣的傳統村落民居共600余棟。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后續發展問題是普遍面臨的“老大難”,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江城縣打出了“產業+搬遷+就業”的脫貧“組合拳”,真正實現搬遷群眾安居樂業。江城牛洛河茶業有限公司768戶茶園管護工人感受最深,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曾經的臨時工棚變成了一棟棟安居房,這些漂泊異鄉多年的茶葉產業工人們有了新家園,飯碗端得更穩了。目前,江城縣共有產業基地面積110萬畝,有1798戶7058名貧困群眾從事橡膠、茶葉等產業,實現就地就近就業。

壓實責任、擔當作為,江城縣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縣9700戶37876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末的33.88%降至0.95%,全面提高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質量和成色。

決戰脫貧攻堅,黨員干部是關鍵

江城縣堅持盡銳出戰,在一線匯集精銳隊伍。該縣選派了7名縣處級領導分別任7個鄉(鎮)的脫貧攻堅第一指揮長,43名縣處級領導挂鄉包村,4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6個非貧困村第一書記、第一指揮長選派覆蓋率達100%,全縣選派1014名黨員、干部深入一線駐村、駐組。2019年,增派了274名村級項目推進工作隊員和196名駐組工作隊員,保証全縣548個村民小組都有一名干部駐點。

駐村干部全身心投入,匯聚脫貧力量和信心,全縣各級駐村扶貧隊員與村組黨員齊心協力服務鄉親,推動鄉村發展。

駐組工作隊員付紅秋是一名預備黨員,2019年10月,從縣檔案局派駐曲水鎮拉珠村碌摸沖村民小組。村裡哪裡有困難她就出現在哪裡,白天帶領群眾搞生產發展,晚上與群眾交心談心,謀發展之策。沒多長時間,她和村民就像一家人。她結對幫扶的挂鉤戶中有一位殘疾老人,她每次去都會給老人帶一些生活用品和衣物等,還買了輪椅給老人,主動幫她洗衣服。每次都有說不完的知心話,老人逢人便夸“這個姑娘好,和我的親姑娘一樣親,我們就像是一家人”。

通過樹立鮮明導向,在一線選拔任用干部,激勵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擔當有為。2018年以來,脫貧攻堅一線提拔任用干部17人,佔全縣提拔人數的42%。同時加強督查落實,在一線鍛造過硬作風。建立縣、鄉、村三級管理責任體系,加大對駐村工作隊的督查力度。2019年,對脫貧攻堅工作落實不力、生活紀律要求不嚴、干部隊伍建設抓不到位的15名鄉(鎮)及部門負責人進行了提醒談話。

“江城縣竭力在脫貧攻堅一線匯集精銳,把脫貧攻堅一線當作轉變作風、檢驗干部、錘煉品格、磨煉意志、增長才干的大熔爐,激勵干部在脫貧攻堅一線守初心、擔使命。”江城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許文東說,干群攜手“拔窮根”,干群關系更親了。

攜手奮斗,不漏一人不落一戶

在邊疆,黨員干部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掉隊。江城縣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奮力推動邊疆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夯實基礎。

瑤族是直過民族,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全縣共有1131戶498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達809戶3758人。江城縣聚焦“直過民族”精准脫貧,安置點採取統規統建方式建設,打造集“瑤族文化傳承、鄉村民俗旅游、民族團結示范功能”為一體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基地。

如今干田團墩村民小組,嶄新樓房規劃整齊、綠化美化初顯成效,房屋寬敞明亮、道路干淨整潔,家家戶戶通水、通電、通電視。走進安置新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一幅幅美麗生動的“文化牆”十分醒目。

“自己沒花一分錢就住上了這麼好的房子,搬到這裡的群眾幾乎都是拎包入住。”去年8月,村民們集中搬入新居,李美春一家有六口人,按照人均2.6萬元的補助標准,政府為她家建起了一棟120平方米的兩層新房。走進客廳,窗明幾淨,孩子們正在看電視,電視櫃、沙發、飲水機等一應俱全,“住新房子,過好日子,在搬進新家時自己湊了8000元買了嶄新的家具,就是要今后的生活有個新面貌。”李美春說,她的願望也是大伙的新年願望。

江城縣堅持脫貧攻堅與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統籌推進、協同落實,以“基層黨建+民族文化”“基層黨建+民族團結”“基層黨建+產業發展”的模式探索基層黨建、民族工作與脫貧攻堅“三推進”新路子,在邊境線上開創了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攻堅克難促脫貧的良好局面,繪就了民族團結一家親、互幫互助同發展,邊境一線繁榮、穩定、和諧的美麗畫卷。(張國營、粟利)

(責編:薛丹、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