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愛“雲趕海”

2020年03月24日09:1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為什麼大家都愛“雲趕海”

  《我曾與大海為鄰》

  作者: 王景林

  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青豆書坊

  出版年: 2020-1

  也許是從小生長在海邊的緣故,我對與大海有關的故事和生活充滿興趣。小時候,我曾經聽爺爺講過很多捕魚、販賣海貨的故事,以及各種海洋生物和海怪的傳說。我自己也常常在退潮時趕海,在海邊撿貝殼和海玻璃,在夏天的傍晚在海裡游泳……

  海和天連在一起,無邊無際,提供給我們美景、食物、娛樂活動,以及一份好心情。

  讀到《我曾與大海為鄰》裡的故事,我備感親切,聯想到童年的一些情景。雖然我們所在的海域不同,與海洋打交道的年代不同,但大海是同樣的慷慨美麗變幻莫測。作者王景林79歲了,他在“文革”期間被下放到秦皇島當漁民,寫下《我曾與大海為鄰》,是對當年漁家生活的回憶,那些年輕時的故事在歲月裡閃閃發亮:用海螺皮捉八帶魚、用燈光吸引海兔子、用河豚皮做二胡、用唱歌來捕捉愛聽歌的花魯魚……退潮時趕海的人會高聲大喊:“哈……”他們是在喊螃蟹出洞。因為螃蟹橫行慣了,聽到喊聲就會鑽出來舉起一雙鉗子夾人。抓螃蟹要趁舉起雙夾示威的螃蟹不備,飛快用手摳住肚臍兒,那裡是螃蟹鉗子夾不到的地方,任這位橫行將軍怎麼揮舞也毫無辦法。

  挑選母皮皮蝦的方法是看脖子上是否有個“王”字。傳說海龍王要封皮皮蝦為海鮮之王,但封賞那天公皮皮蝦喝酒貪杯誤事,母皮皮蝦替它到龍宮領賞。海龍王把“王”字獎狀印在母皮皮蝦的脖子上,時間長了,“王”字就印在了肚子上……

  還有關於“最懶的魚”鮣魚的傳說:大海裡的魚蝦蟹都集聚龍宮,請龍王封賞求生的本事。鮣魚鑽到龍王椅子底下睡著了。龍王每封賞一次就站起來一次,每次都踩在鮣魚后腦門兒上。鮣魚說:“我要個游著不太費勁、吃著也省事的本事。”龍王說:“你后腦勺的靴子印兒是吸盤,能吸在大魚肚皮下游,大魚吃食兒時撒落的碎渣兒就夠你吃了,你就領這個本領去吧。”

  鮣魚不愛運動,靠吸附大魚為生,身上的肉又鬆又酸,漁民捉到鮣魚后,會在它們的尾巴根處拴上一根長長的繩子,再把它放進大海,等它粘住大魚,再把鮣魚和大魚一塊兒提上船來。

  書中那麼多好玩的事情,洋溢著熱氣騰騰的生活氣息,也有一種遙遠的難以名狀的詩意,海上的冒險動人心魄,日常的勞作訣竅又引人入勝,像看《魯濱遜漂流記》一般。

  現在的抖音和快手等短視頻平台上趕海的視頻非常火爆,也許因為生活在都市的人對海洋有詩與遠方的向往,想逃離鋼筋水泥的城市生活卻又難以真正做到,在觀看別人掏蟶子、捉螃蟹、挖蛤蜊中得到治愈,實現了“雲趕海”。

  書中還寫了這樣的事情:漁船在出海時,經常有飛得精疲力盡的鳥兒飛扑上船,大口大口喘氣。長途跋涉的鳥類,有時會遇上狂風暴雨,疲勞過度,茫茫大海上又沒有落腳喘息之地,隻得冒險落在人類的船上。這時的人也格外小心翼翼,生怕驚飛了它們而重落苦海。鳥兒歇足了勁兒又可以展翅飛向藍天。生活艱難,海浪無情,人和鳥的情誼格外動人。

  也許我們現代人,也像那些勞碌的鳥兒一樣,偶爾想找一塊安全詩意的地方喘息一下,才有能量繼續出發。而那些與大海有關的傳奇,讓人的心靈得到了休憩。(閆晗)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