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亞洲沙塵暴兩千年前主因已為人類活動

2020年02月21日08:5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亞洲沙塵暴兩千年前主因已為人類活動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組成的團隊於北京時間20日發表最新成果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兩千年前,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亞洲沙塵暴的主要因素。

該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陳發虎表示,目前,中國對過去兩千年來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及朝代更替的影響已有較好研究,擁有相關的可靠演化歷史重建及其影響的關聯研究。但是,對於東亞夏季風降水引起文明更替后的生態效應,一直是未被科學界探索的科學問題,特別是氣候環境變化導致人類活動變化,進而影響生態環境改變還缺少科學考証。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沉積最厚的沙塵暴堆積區,其面積達到64萬平方公裡。粉塵從源區揚起,大量沉降到黃土高原,該區域研究可揭示亞洲沙塵暴的歷史。

2009年9月,陳發虎帶領的團隊鑽取了山西北部呂梁山山頂名為“公海”的高山湖泊的湖芯樣本。“該湖泊位於黃土高原之上,沒有受到直接人類活動干擾,是研究亞洲沙塵暴變化與人類活動關系的理想載體。”陳發虎說。

通過提取樣品中的沙塵暴組分(沉積物中直徑為19至78微米的顆粒),該團隊重建了過去2000年亞洲沙塵暴的歷史。

通過對比過去2000年沙塵暴記錄、粉塵源區人口數量以及夏季風雨量,團隊揭示了兩千年來亞洲沙塵暴的變化規律——東亞夏季風增強時,降雨增加,生態趨好,戰亂減少,王朝興盛(如漢、唐、北宋、明朝等),人口迅速增加,農業發展,開墾草原和荒漠草原為農田,林草植被遭到破壞,進而粉塵源區擴展,最終導致沙塵暴活動快速上升﹔相反,東亞夏季風減弱時,沙塵暴活動減少。

該研究表明,東亞夏季風降水變化不僅對中國朝代文明的更替具有重要影響,還產生巨大生態效應。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劉建寶研究員也是這項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他說,不論未來氣候如何變化,減少人類活動是控制該地區沙塵暴活動唯一有效措施。因此,在該地區因地制宜實施可持續土地利用政策(如退耕還林還草)將十分重要。

(責編:薛丹、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