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溝”,聊著聊著就沒了(民生觀)

楊 暄

2020年02月19日09: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代溝”,聊著聊著就沒了(民生觀)

  陪老媽打毛衣,跟老爸學書法,聊聊當年時光……聊著聊著,“牆”就沒了,“橋”就有了

  有朋友跟我說,從節前返鄉開始算,一直到今天,仍在老家遠程上班,可算是這些年裡跟父母待得最長的一段時間了。

  既然如此,好好利用這段時期,陪陪二老,盡盡孝心吧!我對他說。手機那頭,朋友微微嘆了一聲:談何容易。這一待久了呀,生活習慣的不一樣就慢慢浮現了,作息時間不一致,對一些事的看法不相同,雖不至於爭吵,但是總有點疙疙瘩瘩的。他向我求助:你有啥招沒有?

  如何打通代際的圈層,增進雙向理解,還真是一門技術活。

  有人說:我讓著點唄,爹媽說啥就是啥。當然應該尊敬、禮讓老人,可是,一味順從,並不是好辦法。比如說,疫情消息剛傳來的時候,老爺子下樓倒垃圾就不想戴口罩,你說,攔不攔著?

  當然,大多數時候,並不是爹媽的做法錯、咱的就對,而是一道“茶和咖啡”選擇題,選哪樣都沒錯。可是,總有個各自習慣。讓喝慣咖啡的喝茶,或者反過來,就不得勁。

  最好的辦法,是擴大情感的交集區、尋找思維方式的最大公約數。交集越大,共識越多,相互理解就更容易實現。畢竟彼此生活經歷不同,交集從哪裡來呢?不妨從互相理解、嘗試從對方角度想問題開始。我從A點出發,您從B點出發,咱們換換,都聽聽對方的邏輯和具體情況。最后,可能會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C點。

  陪爹媽看老家電視台湖南衛視熱播的節目《我家那閨女》,有一期,嘉賓父親的一席話打動了我們。大意是,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的,所以,會有代溝﹔但如果能互相嘗試去理解,那麼,這溝上就有橋了。彼此理解、寬容,所謂的鴻溝、所謂的圈層,都不會成為親情長流、暢流的阻礙。

  怎麼才能有助於換位思考呢?共同干點事兒。一塊看看電視裡“別人家的閨女”,聊聊自己的生活,這裡就有想法的交流﹔陪老媽打毛衣,跟老爸學書法,吃完飯一起回憶回憶當年時光,說說老鄰居老街坊……別看事不大,聊著聊著,“牆”就沒了,“橋”就有了。

  想想辦法,讓陪伴變得更溫馨,讓宅家時光變得更有意義。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