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便利”與“安全”的平衡(財經觀)

葛孟超

2020年02月17日09: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把握“便利”與“安全”的平衡(財經觀)

  營造守正、安全、普惠、開放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讓信息技術進一步賦能金融提質增效,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對著屏幕上方的攝像頭看一眼,再輸入綁定的電話號碼,就可以完成支付,感覺很新鮮”“雖然挺方便,不過萬一我的臉部信息被‘盜’了怎麼辦”……作為移動支付技術中的“新生兒”,刷臉支付已開始走進百姓日常生活,也引起不少關注與討論。

  討論的焦點往往集中於怎樣在刷臉支付的便利性與安全性中尋求平衡?一方面,刷臉支付可以減少顧客的等待時間,同時也能節約企業的人力成本。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擔憂使用刷臉支付后可能導致個人生物信息泄露,以及隨之而來的資金賬戶安全風險。

  實際上,這種對“便利”與“安全”的討論,在金融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一直未曾停止。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和金融業務加速融合,為金融發展提供了創新活力,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披著創新外衣的偽金融科技。究其實質,這些所謂的“金融科技”並不是什麼新理論和技術,要麼是為了突破監管的約束,要麼是為了博取眼球而濫用技術,由此帶來了一些新的風險。以刷臉支付為例,除了個人生物信息泄露風險外,算法漏洞、非授權支付等也是這種支付方式可能存在的風險。

  如何把握“便利”與“安全”的平衡?這需要有關部門、行業和用戶等的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守正、安全、普惠、開放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讓信息技術進一步賦能金融提質增效,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良好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既應鼓勵科技創新,又尊重個人隱私、保護信息安全。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近日發布的《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要求,人臉信息採集要堅持“用戶授權、最小夠用”的原則,同時將原始人臉信息加密存儲,與銀行賬號、身份証號等進行安全隔離。這正是為了有效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增強個人金融賬戶和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從長期來看,個人隱私和信息保護做得好不好,事關金融科技發展的未來,那些用個人隱私泄露風險去換取些許便利的行為,一定會得不償失,影響金融科技的正常、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探索構建符合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今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推出了首批6個擬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應用,主要聚焦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促進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協調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隻有把握好“便利”與“安全”的平衡,營造良好的金融科技創新環境,才能確保金融科技沿著健康的軌道加速前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