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走進的這座鄉村圖書館 有92年的歷史

【查看原圖】

和順圖書館正門 人民網薛丹攝

人民網騰沖1月20日電(葉傳增、徐元鋒、程浩、薛丹)建館92年、藏書10萬多冊,其中古籍和珍本1萬多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熊慶來、胡適、李石曾等文化大家為其題字……隱匿於邊陲小城騰沖市的這座鄉村圖書館,竟有如此豐富的館藏。19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雲南騰沖的和順古鎮,走進了這座全國藏書最多的鄉村圖書館。

“和順圖書館的前身是清末和順同盟會會員寸馥清等組織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閱書報社’,1928年擴建為圖書館。”談起和順圖書館的歷史,第五任館長寸茂鴻如數家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總書記考察調研和順古鎮期間,寸茂鴻全程陪同講解。

雲南大學第四任校長熊慶來為和順圖書館題詞“民智泉源” 人民網薛丹攝

一個鄉村,緣何要建起一座圖書館,這要從和順的歷史說起。

和順鄉是我國歷史上西南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早在明朝,為謀求生計,勤勞勇敢的和順人沿著古道前往緬甸經商。數百年裡,“走夷方”的艱難歷程讓和順人深深明白一個道理:隻有文化和教養才能為子孫提供更多進取與開拓的機會。於是,事業有成的旅緬華僑紛紛捐資助學,由此誕生了和順圖書館和益群中學等文化教育事業。

“村民把牛羊放到山上吃草,卷起褲腿跑來圖書館看書。”可以說,和順人愛讀書,不分年齡,不分職業,不分性別。

張生龍在圖書館讀報 人民網薛丹攝

79歲的和順居民張生龍,從小學時代就開始到圖書館看書,對於《少年文藝》、《紅領巾》、《中國少年報》等書報雜志,老人娓娓道來。“年輕時務完農,把蓑衣帽子往家裡一放,就來看書。”雖然現在老了腿腳不便,但張生龍平時隻要有空,還是會來圖書館坐坐。擁有70年“書齡”的他已是這座圖書館最忠實的讀者,管理員給他開通了“VIP”通道,不用辦借書卡也能借閱書籍。

和順圖書館還珍藏著兩堂“最后一課”的故事。1927年4月30日下午,著名滇西教育家李景山先生在騰沖和順高小學校上課,他一邊畫吉林省的地圖,一邊講帝國主義欺凌中國的歷史。當講到東北被列強搶佔的丑惡行徑時,他激動不已,突然倒下,5小時后憤然離世。為了紀念景山先生,學生們把他當時在黑板上勾畫的東北簡圖和板書原狀做成雕刻,“因刊之,以志不忘”。

 和順圖書館一樓公共閱覽室 人民網薛丹攝

另一堂“最后一課”發生在1942年5月8日,時任第三任和順圖書館館長,兼益群中學校長的寸樹聲得知戰火已離和順不足四十裡,決定停課。面對集合在禮堂,面色凝重的學生,他發表了最后一段演講。

“時局的情形你們都已知道了,我們以為不能來騰沖的敵人已經隻離我們三四十裡了。我恨我們沒有自己的力量,恨我不能保護你們,領導你們!學校從今天起隻有停課。平常對你們說的話希望你們不要忘記,你們要在艱苦的環境裡磨煉毅力,在斗爭裡發展力量。我相信每一個黃帝的子孫是不甘心當順民的,是不甘心當奴隸的!”

 和順圖書館的借閱登記冊 人民日報記者葉傳增攝

寸樹聲便是寸茂鴻的祖父。在寸茂鴻看來,先輩們留給和順最大的精神財富,便是代代相傳的愛國愛鄉情懷。

如今的和順圖書館,紙質書籍的借閱量每年高達4萬多冊。隨著和順古鎮進行旅游開發,為了滿足游客的閱讀需求,圖書館還建立了移動電子閱覽平台,將館藏資源免費共享,每年的下載次數高達5萬余次。

舉辦“和順講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層借閱點開到社區、學校和機關單位門口……除了借閱功能,近年來和順圖書館的公益服務功能也日益凸顯。和順圖書館已然成為和順人民的文化家園,傳遞著綿綿不斷的精神力量。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2020年01月20日20:02
分享到:
(責編:朱紅霞、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