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成了形象示范村——中國經驗助力緬甸減貧

2020年01月16日08:28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通訊:我的家鄉成了形象示范村——中國經驗助力緬甸減貧

“不到長城非好漢。”當47歲的欽蒂達吞在北京登上長城的那一刻,她似乎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人就是要戰勝各種困難”。

欽蒂達吞是緬甸內比都市達貢鎮埃羌達村村民,1998年定居於此。她說,此前受經濟條件制約,當地村民大多住在木板房或竹編房裡,村裡缺乏農業灌溉設施,就連飲用水都要靠手動泵從地下抽取。

“因為水的問題,很多人的健康受到影響。”村民貌韋說,自搬遷到村裡后,知道水質很差,但沒有其他水源,大家都隻能飲用地下水。

2017年11月,中緬雙方簽署了中國援助緬甸減貧示范合作項目實施協議。中方希望通過在緬甸推廣中國“精准扶貧”經驗,助力改善緬甸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提高農戶自我發展能力。

2018年1月,作為這一項目實施單位的雲南省國際扶貧與發展中心派出多名專家赴埃羌達村和萊韋鎮敏彬村,幫助改善當地村民交通、飲水、教育、衛生等情況。

同年底,在中國專家的幫助下,埃羌達村從3公裡外的水庫引水進村,建設水塔、蓄水池並安裝飲用水入戶設施。

“我們喝上了安全飲用水,再也不用擔心水質問題。”欽蒂達吞笑著說,家門口以前下雨天就沒法走的泥路,如今已鋪成了水泥路,衛生院也建在她家對面,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

減貧示范合作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許雯莉說,項目旨在通過中方減貧經驗,因地制宜,因貧施策,以當地發展需求為導向,實施精准幫扶,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多樣化貧困農戶的收入途徑。

改善教育條件是減貧示范合作項目內容之一。“上廁所不方便,學校后面有很多垃圾。”這是埃羌達示范村中學學生泰明倫對學校舊校舍的評價,項目實施后,他和同學告別了泥土地教室,搬進了明亮的新教學樓。“學校還有圖書館,能隨時來讀書,方便我們獲取知識。”

埃羌達示范村中學校長拉拉翁說,以前學校教室條件不好,每到下雨天就會漏雨,沒有足夠教室,一些低年級學生要到倉庫上課,外地來的老師也沒有住處。項目實施后,學生都有獨立桌椅,教師宿舍也水電齊全。

“我們在實施項目時充分考慮本地村民的實際情況,充分調動大家的參與性和積極性。”中方專家組社區協調員尹振祥2018年至今一直在項目上,他幾乎每天都會跟當地村民、干部交流,講解他們關心的問題。

得益於這一項目,當地村民有機會到仰光、北京、貴州等地考察垃圾處理、種養殖等項目。

外出考察學習,拓寬了村民的視野,讓他們開始改變種養殖模式。欽蒂達吞在貴州看見當地村民用很少土地種出很多農作物,她從中國帶回了玉米種子,按照育苗、移栽、施肥模式種植,最近玉米已經結穗。

埃羌達村村民昂梭溫此前主要靠外出打工收入維持生活,如今,在技術人員指導下,他已是蔬菜種植能手。他說:“現在周邊村民都知道我種的菜好,很多人來買。”

2019年11月,來自東盟10國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的90余名代表,實地考察了埃羌達村。“埃羌達村向東盟國家分享和推介了項目的實施經驗和做法,得到代表們的稱贊和好評。”許雯莉說。

“中方工作人員非常優秀,團隊合作能力強,令人欽佩。”緬甸農業部門一位官員說,項目不僅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還有改善民生和提升村民技能的舉措。現在,埃羌達村和敏彬村的道路、飲水和用電等情況得到較為明顯改善,農牧發展也創造了不少就業崗位。

下課鈴聲響起,泰明倫和同學在教室裡嬉戲,他心中還有一個夢想,就是今后去中國求學,獲取更多知識,更好地改變家鄉。

(責編:薛丹、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